Yingkui

Yingkui

Solving Problems. Making Progress.

29 Jun 2021

一场魁式婚礼的背后

三年前,参加完我小哥的婚礼之后,我就像看过十几年春晚的人,刺激着自己反思传统婚礼形式的局限和低效,从而写了这篇《难以理解的婚礼价值》,而十天前,我自己的婚礼也终于到来,不算盛大,但也执行了很多反叛的做法。基本上每个环节都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,既有轻松的决定,也有无奈的妥协。

对枯燥迷信的摒弃

我一直不理解,都21世纪了,接亲的功效是什么。很多新人都不在同一城市,婚房也不在家乡,其实就是形式上从一个宾馆接到另一个宾馆,没了曾经发明接亲环节时,从娘家要搬去婆家的巨变感。至于车队,我和三年前的感觉是一样的,现在开车打车都是家常便饭,就算豪车也没什么额外的新鲜,兜一圈的乐趣和意义何在呢?

而所有迷信,例如,选个良辰吉日、红腰带、红纸盖马葫芦盖、早生贵子、踩金砖、不能提前看到新娘穿婚纱等等,除了一些娱乐成分外,毫无任何实际应用意义,反而分散精力、耽误正事。如果谁把这些和婚姻幸福建立起因果关系,便是真的是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了。

我虽然很不理解这些做法,也只是取消了接亲和车队的环节。尽可能的不配合父母对各种说法的坚持,最后还是选择了一个父母喜欢的日子,要不是我妈找张琦助力,我是真的不愿意扎红腰带。

借鉴演唱会的开场

我把婚宴选择在了晚上,这和本地在上午办婚礼的习俗相背,因为如果上午婚礼,午饭后大家又匆匆去做其他事了,不免心里有其他安排,从而不一定尽兴,而放在晚上,可以更加放松。早场还有一个缺点,就是要起的特别早,造成没必要的疲惫。一般球赛、演唱会甚至奥运会的开场都是安排在晚上,而很少会放在上午进行。

即使我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策划,我的愿望是有那种演唱会开场的兴奋感,把气氛营造起来,为此,我先是在网上下载了一个倒计时的视频,让大家有种即将大戏开始的兴奋感。

为了迅速提高气氛,需要一段令人兴奋的配乐,因为我在美国常去看NBA,也特别希望带来一种NBA现场的那种兴奋感。去年看《最后之舞》,才知道公牛队开场音乐《天狼星》,全场灯光变暗,响起一个令人激动的音乐,加上逐渐勾勒的LOGO轮廓,这些都是直接借鉴了公牛队96年队员登场时的展示方式,唯一的缺陷是,没能在开始之前就让大家燥起来,欢呼声四起,那场面就更加令人兴奋激动了。我和主持人沟通过很多次,告知他在什么环节开始喊新郎登场,但当时主持人忘记了,让节奏有点错乱。

另外我觉得一上来司仪说一堆开场话,有点啰嗦和拖沓,就应该二话不说,上来就唱,尤其是我媳妇,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。在歌曲选择上,我一定是要唱披头士的歌曲的,本来打算唱《In My Life》,但我媳妇特别希望我唱《当我64》,于是在婚礼前一天改了歌,化妆的时候还在背歌词。2014年,在Albany的麦卡特尼演唱会上,一位老人在台上求婚,麦卡特尼为其助唱,唱的就是《当我64》,当时在现场的我甚是感动,记忆犹新,而这次在自己婚礼上唱《当我64》,也是希望自己可以和媳妇能够一百二十年好合。我媳妇其实是想唱张惠妹版《卡门》的,我还为她改好了歌词,但因为和她穿的中式服装不搭,就变成了她一直喜欢的《红山果》。

借鉴脱口秀的演出

我其实是想给大家一次演出的。但我不会唱歌,也不会跳舞,更不会魔术杂技,除了小学上课学过的竖笛,也不会什么其他的乐器,如果要是现场表现什么才艺,基本是没有什么可以展示的。但我特别喜欢扯皮逗笑,就算是唯一硬挤出来的才艺了。

但我后来发现,每场婚礼,新郎新娘都应该有独白的环节,集中的向不熟悉自己的宾客介绍一下自己,说一下二人恋爱的故事和趣事。否则,可能大家离开婚礼,也就是记住了新郎新娘的相貌,其他方面的了解,并无长进。

我按照《白宫记者晚宴》的形式来进行独白,像毕业演说一样,结构上先搞笑再严肃,但为了接下来的喜庆气氛,我就选择定下来搞笑-严肃-搞笑的三段。

我不喜欢婚礼上虚假的吹嘘炫耀,于是很早我就定下了疯狂自嘲和嘲讽的基调,我本来还想调侃我的朋友,但最后我只是埋汰了我自己、媳妇、爸妈还有没出生的孩子。别人觉得尴尬的,我就要拿出来直说,比如我的名字和我媳妇的粗腿。我在当天之前,没有彩排过,也没人看过我的讲稿,虽然满是嘲讽,我媳妇和我爸妈并没有感到不得体,宾客也没觉得我说的过分。但我还是做了些妥协,加了一段严肃的、有点显摆的中间段落,没能让ego(虚荣)彻底消失在婚礼上。

所有独白的包袱都是我自己编出来的,以表用心,而不是像如今很多春晚小品一样炒冷饭。在两个搞笑的段落,包袱的频率很高,但许多梗,年长的人不能get(理解)到。婚礼前生病,不能工作,我看了很多《老友记》,从中借鉴了不少编笑话的套路。应该表达什么内容,以及确定独白的结构消耗了我很大的精力,而创作段子大约用了两个晚上,有很多都是平时就说过的梗。

因为从来没有彩排,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“单口相声”,刚上台有些紧张,语速过快,没有留出时间让大家消化包袱,略有遗憾。

在我之前的婚礼经历中,我最喜欢的就是接亲游戏,但因为婚房太小,大家看不到,也参与不进去,于是乎,我就想弄一个现场版的综艺游戏。本来说好上台做游戏的人,没能上台,场面有些乱套,有种为了做游戏而做游戏的感觉。规则也没表达太清楚,话筒使用也不太合理,前两个游戏很是失败。猜歌名的游戏,大家的参与度很高,我也变得不那么拘束,不觉得有很多人在观看,而是自然状态的带着大家玩。猜歌游戏没把每首歌多放一段时间,让大家看看标准答案,有所缺陷。

如果可以重来,我希望我媳妇可以带一队,我带一队,两队互相出题,PK比分,效果会更好,也不会显得突兀。这次婚礼是因为我媳妇要换妆,无奈只能我一人在场。

沉浸式的婚礼仪式

婚礼仪式上,我并没有想出什么花样,相对中规中矩,只是没有发誓证婚的环节。

但之所以选择喜印,就是喜欢仪式堂的感觉。环境密闭紧凑,建筑美观大气,可以让宾客更加近距离的看着穿婚纱的新娘,身临其境,更加投入到婚礼仪式当中,而不是宴会厅里远距离的观看。婚礼仪式,我就想弄的简洁自然,常规的各个环节也相对合理有意义,于是变化不多。

至于敬酒环节,就是大家吃晚饭,然后新人礼貌的桌桌敬酒打招呼的环节,体现对来宾的感谢和重视。但因为桌数较多,敬酒要占据很多的时间,大家吃饭后想合影离场,所以很难想出变化。我给晚宴做了一个大提琴钢琴演奏的背景音乐视频,貌似大家没太注意,觉得有印象的人少。

喜印的餐饮费还是比较合理的,提供的餐食标准很高(即使我选择的是最低标准),也算给宾客一次享受美食的机会。

回票价的好友重聚

我参加几次好友婚礼,基本都没能和新郎新娘交流太多,折腾大老远去了,最大的收获就是心理安慰——我的确参加了自己好朋友的婚礼。

能把自己的朋友都安排好,以表对大家长途跋涉来到哈尔滨的谢意,是我举办婚礼最重要的三个目的之一(另外两个,一个是让老爸老妈整体满意,一个是让媳妇仪式满意)

参加婚礼的十几位远道友人,我婚礼前就定下来人均陪好两小时的规划。对于没有来过哈尔滨的朋友,从一开始我就希望他们既然来了,就要不枉此行,中央大街打卡游玩,去哈尔滨有特色的餐厅用餐。

因为婚礼在晚上,多数朋友可以有三次聚餐聊天的机会。婚礼九点结束后,大家又来到家里,打牌玩游戏机到凌晨四点,直至天亮。

第二天一早,我又去陪两位婚礼下午才到的好友,一个三年未见,一个五年未见,值得我只睡两个小时起来陪他们一会。如果不算上晚走两天的堃,婚礼期间,我一共陪好友二十五个小时,虽未达标,但还算达到了预期。

对未来婚礼的期待

我一直觉得自己曾经参加的婚礼是雷同乏味的,新人花了不少钱,折腾亲人朋友,最后收益甚微,是一个很不值当的时间和财务投资。

不过很多娱乐形式也是雷同的,例如,足球篮球等体育项目或是一些做游戏的综艺节目,但是为什么大家却想买季票反复参与呢,因为这些项目里有着随机和变化,有着个性和惊喜。

总结自己的婚礼设计和不足,我对未来的婚礼有一些期待:

  1. 提高现场的兴奋感,make some noise
  2. 新郎新娘独白,用搞笑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,既有趣又有惊喜
  3. 新郎新娘带队PK,自己出题(选择和自己相关的题目),形式可以采用综艺节目的游戏类型,因为有许多随机性,你画我猜这样的游戏都可以非常耐玩
  4. 选择更有特色的婚礼场地,最好让宾客座的集中,建筑形式美观新颖(我看现在婚庆公司都在努力从这个角度提高品质)
  5. 多留出时间给远道而来的好朋友,婚礼就是一个形式,多年不见的好友再相聚才更加弥足珍贵
  6. 现在的婚礼策划,更像是在按部就班的完成婚礼套路,而不是真正的操办婚礼。大家在婚礼上有不少的支出,拿出时间精力准备也是合理的。

这次婚礼,从娱乐形式上,有演唱会般的开场演出,有幽默喜剧,有现场综艺,有建筑欣赏,有仪式观礼,有美食盛宴,有好友聚会,形式多样,轻松自然。

准备时间有限,也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彩排,但我确实做到了一个创业者对status quo(传统)的反思和革新,我不奢求大家体验非凡,记忆深刻,但只要大家回忆起我的婚礼,少了许多千篇一律的枯燥感,这次魁式婚礼的尝试就是非常成功的。